中國電建:嵌進“綠寶石”的“銀色絲線”
在湄公河老撾段的碧波之上,一座鋼鐵長虹正跨越山河;在茂密的熱帶叢林間,一條坦途正蜿蜒延伸。由水電十五局承建的老撾芭萊水電站進場路和湄公河大橋項目,不僅是老撾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工程,更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下中老兩國共商共建共享的生動實踐。從圖紙上的線條到現(xiàn)實中的通途,這個項目正以鋼鐵為筆、山河為卷,書寫著新時代的絲路故事。
一橋一路,承載老撾發(fā)展的“能源夢想”
老撾的湄公河干流河畔,芭萊水電站作為老撾國家能源戰(zhàn)略棋盤上的關鍵落子,其建成后通過跨境輸電網絡為泰國輸送穩(wěn)定可靠的清潔能源,有效緩解電力短缺難題。而要解鎖這份沉睡的能源潛力,進場公路和湄公河大橋這兩項配套工程,恰似兩把至關重要的“金鑰匙”。
“以前從南彭村到對岸的縣城,單程坐渡船要耗上整整1小時。要是遇上雨季,湄公河水位猛漲,渡船根本不敢開?!弊谧约倚陆ǖ闹駱乔?,當?shù)卮迕窨才送贿h處橫跨湄公河的大橋說道。帶著“修路架橋、造福一方”的堅定使命,中國電建十五局的建設者們跨越山海而來。湄公河大橋全長567米,宛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跨湄公河兩岸,主跨采用連續(xù)剛構設計,橋墩深入河床20余米,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,在湍急的河流之上穩(wěn)穩(wěn)地扎下根基。進場公路全長10.3公里,像一條飄逸的綢帶,串聯(lián)起沿線的5個村子和水電站廠區(qū),其設計標準充分考慮了施工期間大型設備、建材運輸?shù)闹剌d需求,同時也兼顧了地方長遠發(fā)展,為未來鄉(xiāng)村道路升級預留了充足空間。
“我們不僅要建堅固耐用的‘工程橋’,更要建一座能帶動當?shù)匕l(fā)展、惠及百姓生活的‘發(fā)展橋’”在工程的設計階段,團隊便深入南彭村、班崗村等沿線村落走訪調研,最終確定為8米寬的雙向兩車道,路面采用瀝青雙表處鋪設,既能滿足施工期間的重載通行,又為日后村民的摩托車、農用車通行提供了寬敞空間,路邊還預留了排水系統(tǒng),避免雨季路面泥濘。大橋的設計更是貼心,兩側增設1.0米寬的人行道,在行車道兩側又設置了防撞護欄,村民們步行過橋時安全又舒適,還能欣賞湄公河的美景。
如今,沿途可見村民騎著摩托車載著貨物穿梭往來,孩子們在路旁的稻田邊追逐打鬧,不少村民開起了小賣部、修理鋪,生意日漸紅火。這條提前通車的“幸福路”,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施工通道意義,成為連接城鄉(xiāng)物資流通、人員往來的“生命線”,更像是一條涌動著生機與活力的“經濟動脈”,為芭萊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。這一橋一路,不僅承載著芭萊水電站的能源夢想,更承載著老撾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共商共建,奏響中老協(xié)作的“和諧樂章”
面對語言溝通障礙、文化差異、復雜地質條件,中國水電十五局項目建設團隊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姿態(tài),與老撾政府部門、當?shù)厣鐓^(qū)居民、各參建方并肩作戰(zhàn),在湄公河畔共同譜寫了一曲協(xié)作共贏的和諧樂章。
為了打破語言溝通這一壁壘,項目利用職工夜校組織中老雙方員工開展常態(tài)化學習。中方員工跟著老撾語老師逐字學習“注意安全”“帶好安全帽”等日常用語,老撾員工則在中方技術員的指導下,努力理解施工圖紙上的專業(yè)符號和技術規(guī)范。為了讓老撾工友更快掌握技術要點,技術員小黃和同事們更是堅持“手把手教、一對一帶”,拿著尺子示范鋼筋間距,帶著工人觀察混凝土的坍落度。如今不少老撾工人已經熟練掌握“鋼筋間距”“混凝土養(yǎng)護”“模板支護”等技術要點,甚至可以獨立培訓老撾新進場員工,成了工地上有名的“老師傅”。
在環(huán)境保護這一關乎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重要課題上,項目團隊在湄公河邊建立了小型生態(tài)監(jiān)測站,水質檢測儀、氣象記錄儀等設備24小時運轉。施工區(qū)域內,鉆孔樁施工產生的泥漿被引入特制的沉淀池,經過三級凈化處理后循環(huán)利用,實現(xiàn)零排放;施工污水則通過多級沉淀池層層過濾,達標后用于場地灑水降塵。為了保護河岸兩邊的古樹,項目專門聘請了林業(yè)專家指導移植,目前已累計保護古樹100余株?!爸袊笥褜Υ毓拥纳鷳B(tài)環(huán)境,就像愛護自己的家園一樣用心,這讓我們深受感動。”老撾環(huán)保部門代表宋薩在參觀施工現(xiàn)場后真誠地說。
更令人動容的,是項目建設過程中與當?shù)厣鐓^(qū)之間的“暖心互動”。建設初期,班崗村的對外通道只是一條坑洼不平的泥土路,村口的簡易木橋僅能容一人通行,每逢雨季道路泥濘不堪。項目團隊當即決定調配挖掘機平整路面,運來水泥、砂石,為村子改移道路300余米,還改善了道路兩側的排水系統(tǒng)。項目團隊僅用7天就架設起一座90米長的鋼棧橋,村民們從此告別了“過河收費”的歷史。班崗村小學的廁所年久失修墻體開裂,存在嚴重安全隱患。項目部組織工人利用施工間隙修葺廁所,還為孩子們送去了書包、文具和足球。這些看似平凡的付出,讓“中老一家親”的深厚情誼在工地上悄然生根、茁壯成長。
共享成果,播撒民生福祉的“希望種子”
老撾芭萊水電站進場公路和湄公河大橋項目的建設,不僅為當?shù)貛砹丝吹靡?、摸得著的基礎設施改善,更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下民生福祉的“希望種子”——創(chuàng)造了大量就業(yè)機會,培養(yǎng)了一支“帶不走的技術隊伍”,為當?shù)氐目沙掷m(xù)發(fā)展注入了持久動力。
項目建設高峰期,工地上活躍著300余名老撾籍員工的身影,占到總施工人數(shù)的60%,他們分布在司機、焊工、鋼筋工、混凝土工等多個崗位,成為工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28歲的老撾青年阿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中方師傅看中他踏實肯干的勁頭,將他收為徒弟,從最基礎的焊條引燃、焊縫成形教起。很快他從一名雜工,成長為熟練操作電弧焊、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等多種焊接工藝的“焊接能手”。“中國師傅教會我的不僅是焊接的手藝,更是靠雙手改變生活的信心?!爆F(xiàn)在他的月收入較之前翻了3倍,用攢下的工資添置了電視機、摩托車,成了村民們口中的“致富榜樣”。
為了實現(xiàn)“技術共享”,項目部制定了“技能培訓計劃”,中方技術骨干輪流擔任講師,通過理論授課與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,累計培訓當?shù)厍嗄?00人次。這些掌握專業(yè)技能的年輕人,不僅能繼續(xù)參與芭萊水電站的后續(xù)建設,還能憑借一身本領服務于老撾國內的其他工程項目?!笆谌艘贼~不如授人以漁,這些技術人才才是項目留給當?shù)刈顚氋F的永久財富?!表椖控撠熑烁锌卣f。
隨著進場路和湄公河大橋的建成通車,沿線村子的變化如同雨后春筍般日新月異。班崗村民薩瓦迪在進場路旁邊開起了當?shù)厥准页校湃R縣的農產品也迎來了“出山”的春天。通過平整寬闊的進場路,車輛可以直接開到田間地頭,將新鮮的農產品運往首都萬象乃至泰國、越南等周邊國家。這些悄然發(fā)生的變化,如同播撒在湄公河畔的“希望種子”,正隨著項目的推進生根發(fā)芽、茁壯成長。
從中國境內奔騰不息的瀾滄江,到流經老撾腹地的湄公河,一江碧水蜿蜒千里,見證著中老兩國綿延千年的深厚情誼;從一張張藍圖上的線條勾勒,到如今矗立在大地上的堅實建筑,從機器轟鳴的繁忙工地,到充滿煙火氣的百姓家園,一座橫跨兩岸的大橋、一條連通城鄉(xiāng)的道路,正續(xù)寫著新時代中老合作的動人佳話。
未來,這座橫跨湄公河的大橋,將見證著貨物的流通、人員的往來,像一雙大手托舉著千余村民的美好生活;這條延伸向遠方的進場公路,運出農產品、經濟作物運進生活用品,像一條血管為沿線村落輸送著發(fā)展的養(yǎng)分。
它們將見證中老合作在能源、基建、民生等領域的持續(xù)深化,在“一帶一路”的宏偉畫卷中,留下屬于湄公河畔的璀璨一筆,讓絲路精神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更加奪目的光彩。
監(jiān)督:0571-85871513
投稿:news@ccement.com